多發(fā)病變-基底動脈狹窄合并動脈瘤 +硬腦膜動靜脈瘺+頸動脈狹窄病例分析
2018-10-23 15:18 作者:三博腦科醫(yī)院
患者男性高××,51歲,突然感覺頭暈,昏昏沉沉,很快出現右側肢體無力,意識模糊,不能說話,至當地醫(yī)院診斷為急性腦梗死,急診靜脈溶栓后DSA檢查發(fā)現多發(fā)腦血管狹窄、基底動脈瘤,病變復雜,手術風險大,藥物治療(雙抗+他汀類+改善微循環(huán))2周穩(wěn)定后轉入我院準備處理腦血管狹窄和基底動脈瘤?;颊哂懈哐獕?、糖尿病10余年,3年前行冠脈搭橋術。
入院后準備行腦血管狹窄和基底動脈瘤的治療,先行腦血管造影,造影發(fā)現沒那么簡單,發(fā)現了新的病變。
總結一下診斷:1.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中度狹窄(右側約65%,考慮潰瘍斑塊;左側約50%);2.左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-眼段中度狹窄;3.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重度狹窄(約85%);4.右側椎動脈起始部輕度狹窄,V4段遠端閉塞;5.左側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;6.左側椎動脈V4段末端-基底動脈近端動脈瘤(考慮夾層動脈瘤);7.矢狀竇旁硬腦膜動靜脈瘺(Cognard III級)。怎么治療?分析如下:
1.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中度狹窄(右側約65%,考慮潰瘍斑塊;左側約50%):左側中度狹窄,管腔較規(guī)則,可藥物治療;右側中度狹窄+潰瘍斑塊不穩(wěn)定,有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指證(治療風險較低,不迫切,非責任病灶)。
2.左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-眼段中度狹窄,可藥物治療;
3.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重度狹窄(約85%):重度狹窄+考慮責任病灶可能性大,有顱內動脈支架置入術指證,考慮到節(jié)段長且多節(jié)段,治療風險高,穿支閉塞可能,而且藥物治療穩(wěn)定,可暫緩。
4.右側椎動脈起始部輕度狹窄,V4段遠端閉塞:非優(yōu)勢椎動脈,輕度狹窄,藥物治療即可。
5.左側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+左側椎動脈V4段末端-基底動脈近端內側壁動脈瘤(考慮夾層動脈瘤):重度狹窄+后循環(huán)夾層動脈瘤,出血或梗塞后果嚴重,有顱內動脈支架置入術+動脈瘤栓塞指證,治療風險高,難度大,相對迫切。
6 . 左側額后部矢狀竇旁硬腦膜動靜脈瘺(Cognard III型);皮層靜脈引流,出血風險高,有栓塞指證,治療風險及難度一般,不迫切。
經過以上分析,終治療方案為:1期左側椎動脈
重度狹窄+椎基底動脈瘤,2期左側大腦中動脈支架成形術+硬腦膜動靜脈瘺栓塞+右側頸動脈成形術,同時藥物治療。
患者終安全出院,沒有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,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及家屬理解能力強且極其配合,積極參與治療方案的決策當中,給術者很大的信心。
總結:多發(fā)病變,全面考慮;分次治療,靈活處理;加強溝通,醫(yī)患共商。